新能源事件纪实报道
一、行业要闻
1、新能源车专用商业保险发布
12月13日,中国保险业协会网站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按照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费率切换时间,所有新保和续保的新能源汽车,但不包括摩托车、拖拉机、特种车,统一适用《新能源汽车示范条款(试行)》承保。
《新能源汽车示范条款(试行)》显示,新能源汽车主险包括新能源汽车损失保险、新能源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共三个独立的险种。投保人可以选择投保全部险种,也可以选择投保其中部分险种。
其中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损失保险对新能源汽车的“三电”都进行保障。被保险人或被保险新能源汽车驾驶人在使用被保险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含起火燃烧)造成被保险新能源汽车下列设备的直接损失。车身,电池及储能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其他控制系统,其他所有出厂时的设备均在保障范围内。
2、电池革命来了?全球首款商用铝离子电池将投产
新能源汽车领域里近日出现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亚洲电池研发公司Saturnose宣布,将公开发布其增强型铝离子(称 Ea²I)电池,并计划在2022年实现铝离子电池商业化,慢慢取代性价比不高的锂离子电池。该项目计划在2022年将该项目投产,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铝离子固态电池。
根据介绍,铝离子电池有以下突出优势:
(1)铝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至少在现有电池的3倍以上。
(2)支持20000次循环充放电,能够让汽车获得长达15年的稳定寿命,
(3)不存在锂离子的枝晶和热失控火灾等问题。
(4)这款电池比锂离子电池便宜50%。
3、调查表明到2040年全球长时储能部署规模应该扩大400倍
根据长时储能理事会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到2040年,长时储能系统部署规模应该扩大到目前水平的400倍左右,以建立一个成本最优的全球净零能源系统。报告发现,为了在经济上可行,长时储能系统的成本必须降低60%。长时储能系统通常定义为持续放电时间至少为4小时的储能系统,主要用于在阳光或风力不足的时候储存和分配能量。
根据调查报告可知,一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系统60%至70%的市场份额,长时储能系统将被催化为“成本最低的灵活性解决方案”。 这一发现得到了能源专家的广泛认同;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自然能源》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时储能解决方案的能源容量成本必须降到10美元/kWh,才能完全取代核电;并且必须达到1美元/kWh,才能取代具有碳捕获功能的天然气发电厂。
二、商业洞察
1、国内首个“用水储电”项目开工,每年可储能500万度
近日,位于宿迁高新区的一个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储能项目正式开始施工,这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主要做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储能设备制造,全面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5GWh电化学储能电池。公司董事长项瞻波认为,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是使用水作为介质,避免使用易燃的有机溶剂,可以在本质上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是一种安全、可适用于大规模场景的储能技术。
液流储能电池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电化学储能装置。电解质溶液(储能介质)存储在电池外部的电解液储罐中,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由离子交换膜分隔成彼此相互独立的两室(正极侧与负极侧)。充电时电池外接电源,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电解质溶液中;放电时电池外接负载,将储存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供负载使用。水系液流电池是液流储能电池的一种,该电池的氧化还原活性物质溶解在水溶液里。因此,水系液流电池工作电位窗口一般很窄(小于2V)。
2、蜂巢能源B+轮顺利融资60亿元
近日,蜂巢能源B+轮股权融资签约仪式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轮融资金额60亿元,投资方主要包括:川能投、大族激光、星宇股份等产业链合作伙伴,鼎晖投资、中移资本、三峡绿色、兴业银行等产业投资机构,湖州、盐城等国资平台。本轮融资募集资金60亿元将主要用于研发新技术、建设常州四期生产基地、常州研发中心和常州总部管理中心。
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带来旺盛的动力电池需求,多家电池厂商陆续提升产能规划目标,其中蜂巢能源将挑战2025年600GWh产能目标,这一目标已经超过了宁德时代测算的520GWh产能。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一家专业从事汽车动力电池研发、试制、试验组装、量产以及原材料生产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作为一家新兴的电池科技企业,蜂巢能源专注于材料、电池及系统的一系列研发,立志跻身于全球高端原始设备制造配套体系,成为一家动力和储能电池系统的提供商。
3、国电电力和联盛新能源达成15GW战略合作
12月8日,国电电力与联盛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投建5GWh储能合作项目、5GW分布式光伏项目及5GW分散式风电项目。
国电电力是国家能源集团控股的核心电力上市公司和常规能源发电业务的整合平台,产业涉及火电、水电、风电、光电、煤炭、化工等领域,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为全国第二大电力上市公司。
浙江联盛合众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13年06月26日在宁波市镇登记成立,注册资本23000万元。该公司致力于分布式清洁能源电站开发投资、建设管理、科技研发及运维服务,业务覆盖国内上百座城市,分布式光伏电站投建总量及并网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在2021第六届光伏创新大会上,联盛新能源集团囊括多项大奖,旗下联盛电力荣获“2021分布式光伏最具品牌影响力企业”和“2021光伏行业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解决方案卓越创新奖”两项大奖,优得运维荣获“中国十大分布式光伏运维品牌”,傲普能源科技荣获“2021光伏行业最具创新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企业”奖。
4、大众成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12月12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公司向特定对象大众中国非公开发行股份,已完成新增股份登记,并于12月15日上市。发行完成后,大众中国持有国轩高科股份数量增至4.41亿股,持股比例增至26.47%,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意味着,自去年发起的,国轩高科引入大众中国战略投资者事项基本落地。
2020年5月,国轩高科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大众中国,向大众中国募集资金不超过73.06亿元、不低于60亿元,用于16GWh/年高比能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30000吨/年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今年7月,国轩高科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合肥高新区建设2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专注大众汽车标准电芯的生产制造。
目前,国轩高科从产业链布局、产品研发、产能规划等方面全方位发力。产业链布局上,先后投资了正极、正极前驱体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垂直布局。产品研发和应用上,先后发布了210Wh/kg磷酸铁锂电芯及JTM技术产品,并成功将300Wh/kg三元高比能量电池、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
三、海外动态
1、南半球最大“电池储能站”在澳洲启用:储能系统使用特斯拉电池
据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9日报道,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南半球最大的基于电池的储能系统正式开始启用,而个储能系统使用了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生产的Megapack储能电池系列,该电池系列是一个集装箱大小的大型储能系统,每一个Megapack将由一个23英尺(7米)的电池系统组成。根据项目官方网站介绍,这个储能设施存储的电力,可以供澳大利亚一百万个家庭使用半个小时。未来,如果电网公司需要处理发电厂问题时,基于大型锂电池的储能系统将会让企业或者千家万户的灯继续点亮。当然这些储能系统也能够用于首先帮助发电厂恢复发电。
在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能源业务部门实现了 8.06 亿美元的收入。除了储能产品之外,该部门还整合了特斯拉过去收购得来的屋顶太阳能发电产品业务。该公司表示,特斯拉继续扩大了储能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2、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计划在加州部署2GW电池储能项目
据外媒报道,加州Imperial县政府日前批准了一项总装机容量高达2GW电池储能项目的部署计划,该项目将部署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和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组合。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业务发展总监Curtis Taylor表示,该项目每个阶段的装机容量在25MW到300MW之间,具体规模取决于市场的要求,也取决于当时获得长期合同的机会。该项目中的电池储能系统可能采用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的组合。
Curtis Taylor表示, 该项目将为该地区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税收收入,同时该项目在开通之后,将增加当地现有和新建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利用率。该举措不仅对该州摆脱化石燃料至关重要,还可以创造高薪的就业机会。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是一家美国公司,成立于1884年,在2021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中处于第433位。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向美国住宅、商业等提供能源服务,向约330万个客户提供电力。
3、LG Energy Solution公司为全球最大电池储能项目提供产品
韩国电池和储能系统制造商LG EnergySolution公司日前透露,该公司成为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通运营的莫斯兰汀电池储能项目的储能系统和电池供应商。
这个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300MW/1,200MWh莫斯兰汀电池储能项目于去年12月开通运营,位于加州投资者拥有的公用事业厂商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PG&E)的服务区域内的一座原为Vistra Energy公司拥有的天然气发电厂。其主要用途是帮助加州缓解峰值需求期间的电力短缺情况。该项目的第二阶段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再增加部署100MW/400MWh电池储能系统。
据韩媒报道, LG EnergySolution是1月份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EV电池供应商,仅次于中国宁德时代。该公司将于明年1月启动IPO上市进程。此次上市或将是韩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 (IPO) 上市。据悉,此次IPO将涉及其18.3%的股份,价值约108亿美元,在本次IPO完成后LG Energy Solution市值或将达到590亿美元。
来源:新视野评估